今年小麦锈病、白粉病发生较普遍,部分地区和田块已严重发生。4月18—20日,沿淮、江淮、江南等地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正值当地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赤霉病流行风险较大,锈病、白粉病这两种病害在多阴雨天气条件下也容易加重发生和危害。4月下旬,天气持续晴好,温度上升,4月底北部地区将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不利于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和蔓延,但晴热高温(黄淮部分地区将出现连续多天的晴热高温)对小麦生育和灌浆结实有不利影响,特别是根系不良的小麦容易因生理性缺水等而灌浆结实不良,需注意提前喷施调节剂和叶面肥防抽穗灌浆期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危害;南部地区小麦后期可能出现多雨天气,注意结合穗期用药,保根保叶,防后期腐生杂菌侵染。
一般来说,淮南较抗赤霉病的红皮麦品种,抽穗扬花期遇连续3天以上阴雨或大雾天气,赤霉病易流行;沿淮、淮北易感赤霉病的白皮麦品种,抽穗扬花期遇连续2天以上阴雨或大雾天气,赤霉病易流行。
4月18—20日出现的连续阴雨,以小雨为主,雨量不大,特别是北部地区,降雨持续时间和雨量均不会太大,加上当地大面积小麦还没有扬花,赤霉病流行风险因此不会太大。即使是处于扬花期的小麦,只要穗部不长时间湿润,赤霉病流行的风险也不大。
当前已齐穗(80%的穗子抽出),处于扬花期前后的小麦,可以考虑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加强用药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兼防高温危害和后期腐生菌侵染。尽量抢在雨前1~2天打完药,时间来不及的,可以在小雨天施药,避免在施药后半天内遇中到大雨即可。部分地区4月18号前后有10℃左右的较强降温,避免在施用唑类杀菌剂后一两天内遇这种天气,以防发生药害,影响灌浆结实。
沿淮、淮北等地还没有齐穗的小麦,如果当地锈病、白粉病已流行(较大面积发生),或者田间已见这两种病害,宜抢雨前或在小雨天施药防治。已有较多麦穗抽出的田块,可以用戊唑醇等药兼防赤霉病。雨后视小麦抽穗情况和锈病、白粉病发生情况等,酌情补用药。
防治赤霉病的高效适用药种有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其中,咪鲜胺、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药内吸传导性不佳,宜加足水量喷雾,尽可能将药物喷布到小麦穗部,最好与戊唑醇等内吸传导性强的药种混用。戊唑醇、氟环唑超大剂量施用,特别是施药后遇降温易发生药害,将其减量与其他药种混用,有利于降低药害风险。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适用药种有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等。从生产上反映的情况看,沿淮、淮北等地用戊唑醇等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已不太稳定;在白粉病较重发生时,用戊唑醇等药防效较差,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药有时也难以控制。因此,应尽量提前用药预防;已有白粉病发生的田块,在使用戊唑醇、氟环唑等药时,宜加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种;白粉病发生较重,特别是前期用戊唑醇等药防治效果较差的田块,宜将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新型药种与醚菌酯等药混用。
防治小麦锈病的高效适用药种有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该病传播蔓延速度快,在阴雨天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急性发生。注意抢雨前施药,在发病前或点片发生时及早施药预防和控制发病点。
为预防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和后期“干热风”危害,可以考虑在抽穗扬花期结合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优先使用氟唑菌酰羟胺、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及其与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药的混配剂和“悦护”多元活性微肥、“益施帮”氨基酸叶面肥、“碧护”赤·吲乙、芸薹等生物刺激素类产品,这些药物和产品能刺激诱导麦株产生抗逆能力,促进麦株根系、叶片等健壮生长,延缓早衰。加喷芸薹素内酯、“茂培”二磷酸三氢三钾、磷酸二氢钾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麦株抗逆能力等作用。
采取上述措施,使麦株健壮生长不早衰,还有利于减轻后期穗部和叶部腐生杂菌的侵染。抽穗扬花期用药时,优先使用氟唑菌酯羟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及其与丙环唑、戊唑醇等药的混配剂,能有效减轻后期腐生杂菌侵染和危害,提高麦子产量和质量。加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腐生菌滋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