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植物产生的分枝,一般有多少分蘖,是从接近地面的数量来算的,分蘖也有级别之分,比如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如果生长条件好的话,一些植物会出现第三分蘖、第四分蘖。
以种植水稻来说,在分蘖上面,大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分蘖的多少问题,而是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问题,什么是无效分蘖?什么又是有效分蘖呢?
一、无效分蘖
水稻主茎对其分蘖的养分供应是以拔节为界限的。在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主茎在拔节前有较多的养分供应分蘖生长,而在拔节后,由于主茎叶片、茎秆、穗的迅速生长本身需要大量的营养,对分蘖的物质供应便会急剧减少,这时不足三叶的分蘖由于不能够独立吸收养分会因营养不足而停止生长,成为无效分蘖。
无效分蘖和有效分蘖是根据成穗来决定的,如果能结实的穗,就是有效分蘖,相反,不能结实的穗或者不能抽穗的,则是无效分蘖,很好理解,据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来说,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正常情况下,早期出来的分蘖,一般会成为有效分蘖,而晚期出来的分蘖,则是无效分蘖。
不少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分蘖,有些会变成无效呢?水稻种植处于早期时,田间的营养充足,水稻植株还不太高,有较多的养分来供应这些分蘖的生长,而到了中后期,水稻的茎杆增长,前期出来的分蘖也要生长,而养分则在慢慢的减少,而这时候出来的新分蘖,由于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要么停止生长,要么营养不良,所以,就形成了无效的分蘖。
水稻无效分蘖,除了自身不能结实以外,还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带来影响,主要有3点:
1、消耗养分
无效分蘖虽然不能抽穗或不能结实,但是它还是在不断的消耗养分,影响有效分蘖的生长,田间数量过多的话,还会造成减产。
2、影响通风
无效分蘖过多,田间空气的流通性就较差,在播种前,就一直提醒大家,不要过密,而无效分蘖过多,间接的使田间密度增加,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3、病虫害加重
当无效分蘖过多以后,大家可以看出,水稻生长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些不好之处,出现发黄、发蔫症状,抵抗力相对减弱,而这时候病虫害乘虚而入,增加了病虫害的严重程度,无缘无故增加农药成本。
二、有效分蘖
达到三叶的分蘖根系能够吸收土壤养分,而且具有足够的叶面积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供给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最终成为有效分蘖。
因此,根据叶蘖同伸关系,分蘖必须在主茎拔节前15天左右抽出,才能在主茎拔节时达到三片叶,进而发育为有效穗。分蘖发生越早,在主茎拔节时叶片数越多,根系也越发达,独立营养的能力更强,成穗率更高,稻穗也会越大,所以在生产中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多争取低蘖位分蘖发生,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足穗的关键。
另一方面,主茎拔节后水稻植株各器官均进入迅速生长阶段,根系吸肥量相应增大,若此时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一部分较大的分蘖也会陷入生长停滞,最终枯萎死亡。及时、适当施用分蘖肥能够有效地提高分蘖成穗率。如果分蘖总数过多,则应及时控制稻田水分、养分的供应,采用晒田等措施抑制植株过分旺长,促使一部分分蘖死亡,有利于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
水稻插秧后,叶片不断增加,分蘖持续发生,群体叶面积越来越大。在拔节期前后,群体光照情况往往已成为明显影响植株生长的条件。如果群体过度繁茂,一些较大的分蘖(三片叶以上)也会因为互相遮荫、光照不足而陆续死亡。因此,生产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晒田,防止过早封行,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这样只要后续能保证良好的肥水条件,主茎同化产物供应充足,一部分小分蘖也能得到主茎的养分输送,可以继续生长,出叶加快,后期也能够成穗。
下一篇:水稻纹枯病如何发生又改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