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并对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进行鉴定。
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赤霉病达到中感及以上;或条锈病、赤霉病之一达到中感及以上,且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早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感及以上,叶锈病和白粉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晚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水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和赤霉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旱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 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 抗寒性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
1.4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3天;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天;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4天;
东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7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小麦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5 品质
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要求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1.6 真实性和特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时,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分类品种条件
2.1 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5%的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优质品种
2.2.1 抗赤霉病品种: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抗及以上、黄淮冬麦区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2 节水品种:节水指数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为区域试验第一年≥1.2,且两年平均≥1.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3 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常规施肥量的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4 抗旱品种: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旱地抗旱性鉴定等级为1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5%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2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试验点比例≥60%。
2.2.5 抗穗发芽品种: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结果长江上游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达到高抗级别,黄淮冬麦区南片达到中抗及以上级别,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6 早熟品种: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2天(含)以上,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7 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450、拉伸面积≥2500px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5%试验点比例≥60%。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350、拉伸面积≥2000px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200、拉伸面积≥1250px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2.3 特殊类型品种
2.3.1 耐盐碱小麦:耐盐性鉴定结果为不低于3级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文图来源网络,若涉及侵权或造成歧义误解,请联系作者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